|
“兩會”談食品安全 |
|
“九龍治水”是食品安全的痼疾,鐘南山寄望大部制改革解決監管問題 近期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見到一種檢測方法,利用碳水化合物都會發光、但亮度有別的原理,通過一定生物手段,可以將地溝油與安全油區別開來。一旦這種檢測方法進入應用領域,所有食用油上市前必須通過檢測,否則就不能張貼QS標識。——陳 每年全國大約產生廢棄食用油700萬到1400萬噸,經過各種回收手段,其中有為數不少的重新回到老百姓的餐桌上。數據來源不方便透露,但調查還是有依據的。——鐘南山 一件食品從田間到餐桌,衛生、農業、工商等14個部門都有直接監管的責任;安全監測標準,國家標準、行業標準、地方標準、企業標準四大類,共有3000多個;僅僅是農藥殘留含量這一個指標,一家企業至少能給出三個以上相互“打架”的數據。 誰都可以管,結果是“有利益,搶著管,出了事,沒人管”,標準有很多,卻沒有統一的度量標尺。在采訪中,我切實感到,食品安全監管體系,要打的“補丁”實在太多!在我看來,至少可以理出三件最急迫的事。 頭一件就是變“多龍治水”為“一龍管水”。在今年兩會上,全國政協委員、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周伯華透露,通過機構改革,食品安全今后將歸一個部門監管,特別是消費者詬病最多的有毒奶粉,還會有專項管理。 |
|